未富先老,被抛弃的第一代农民工—观记录片《中国移民奇迹终结》

杂项 admin 3年前 (2022-01-15) 675次浏览 0个评论

最近看了FT中文网的一部记录片《中国移民奇迹终结》“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racle”。这部记录片不长,不到20分钟,但却引人深思。

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,巨大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,但是托起经济奇迹的中国第一代农民工现在的处境又当如何呢?三十年来,中国的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迁移,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,也是创下了所有的哺乳动物迁移之最。这创造出了250座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城市,相当于88个伦敦,也正是这些创造了中国三十年来的巨大经济成就。

image622c128974b34f71.png

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,人口红利不断消失,最终变为负值,这看似无穷尽的巨大廉价劳动力供给正在走向终结,而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影响最大的,便是那些在工厂里夜以继日工作的中国第一代农民工。

image403b4bc5d93d7a96.png

片中以一个来自湖南的第一代农民工为视角,杨忠友(音译)在深圳工作了十年,他所在的工厂为东京迪斯尼生产米老鼠和唐老鸭,工厂因为不断上涨的工资将工厂搬迁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,工厂给杨忠友们的解释是:公司经营不下去,宣布倒闭。

杨忠友也就因此而失业,找了一份兼职,在酒店后厨洗碗,公司没有为他缴纳足额的社保,失业的他没有社保这张安全网,在深圳,如果找不到工作,随时可能吃不上下一顿饭,他正在考虑永远回到自己的湖南老家。

imagea8cec82c23c8a949.png

image3db7376180254f65.png

十年间,杨忠友用自己的薪水养活了一家三代人。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,产业转型升级,这些文化程度不高,缺乏专业技能的第一代农民工,他们已经老去,许多人已经打算永远回到自己的农村老家。

image2e146a43aa46947a.png

三十年来,国家富裕了,企业富裕了,老板富裕了,但创造所有这些的第一代农民工,他们还没有富裕,却已经老了。

杨忠友说到:“能够吃饱饭,挣一份微薄的工资,能够给家里一些补贴,他就十分满足了。但是现在不一样,人又要享受好,又要待遇好,又要工作轻松,人的要求越来越高,欲望也越来越大。水往低处流,人往高处走嘛,这是最自然的反应。其实,也不知自己能够做什么,但回到家乡,靠那一点土地根本不够我们生活,但是回老家,家里种种地,至少有一个去的地方,如果在城市,万一那一天没有找到工作的话,那就真的吃得都没有,喝的都没有,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,只好回家乡了……”

image67f3a5196176461d.png

imaged909749e124d255b.png

而面对这种上升的劳动成本,有的企业开始向东南亚迁移,而有的企业采取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策略—“进口工人”—有的东南亚国家的工人开始偷渡到中国打工。

记者采访了一个曾经在中国打黑工的越南小伙,因为他在中国的工资是越南的两倍。在中国,他负责缝耳机的外套,每天工作十二小时,最终因为工作时间太长,再加上他年迈的父母,他回到了越南。

image3b26a90857f78c06.png

imageb0d847378471a546.png

像越南这样的国家,虽然同样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,但越南正处于工业化初期,基础设施还不完善,例如,电力供应紧缺、道路交通情况不良……

而这也是许多企业仍然留在中国的原因,但我相信这样的局面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。而在这一过程中,将有更多的中国农民工被抛弃,当然市场经济时代,从经济学的角度,从资本的逐利性角度,这一切都是极其正常的。

但是我们不禁要问,被抛弃的第一代农民工,以及杨忠友所说的又要享受,又要待遇好,又要工作轻松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出路在何方?若是他们没有出路,那么由他们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能有出路吗?

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?国家层面的我们不谈,那太高太大太远,那我们个人呢?

我想还是要读书,要受教育,要掌握专业技能!

许多企业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,但留下了一些技术比较复杂的生产部门,我想这些部门才是我们的未来,而这未来,是需要教育和技术支撑的!杨忠友们还可以回到家乡,回到土地,但是那些从小在城市长大,不识五谷杂粮的新生代农民工(当然也包括我),还有回得去的土地与家乡吗?

以前有人说,“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,我们都要一一走过,只是形式和阶段可能会有所不同”,就像上个世纪日韩台湾承接欧美的产业转移那样,我们不来评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,但应该可以给我们某些启示。

杨忠友回到农村老家,他对自己在深圳工作的不幸给家人带来的困扰而感到抱歉,但与家人团聚,看到自己的孙子,自己的女儿,他还是很高兴,总得来说,他对未来还是乐观自信的!

image9b5aae8834770c75.png

image0463780d745bfd03.png

杨忠友提到,农村现在机会越来越多,深圳的许多农民工越来越多地选择返乡,但是返乡不一定得种地,有地种的可以种地,如果自己有一点小小积蓄的,可以在老家,做点小生意,开个服装店,卖个小商品,有点富余钱财的搞个小投资,毕竟在大城市工作那么多年,有的人也学了个一技之长,回家乡发展,机会还是很大的。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解决之道。私以为李克强总理提到的“新型城镇化”“就地城镇化”就是这样的意思。

image666eec7073c33dbb.png

杨忠友的孙子

看到这个孩子,冒出我脑海的第一个想法是深深的担忧,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篇很火的文章《寒门再难出贵子》,可能是我太过悲观了。

中国有着千百万这样的孩子,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和阶层日益固化的环境中,他们的未来在哪里?难道他们要重复父辈、祖父辈的经历?他们如何与那些出生在城市当中的孩子竞争?城市中的许多孩子一生下来就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、开放的社会环境、先进的思想理念……以前看到过一句话:“比你环境优越的人比你还努力,这是最可怕的事情”。

当然我们不否认他们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脱颖而出,成功晋升新贵阶层,但是“二八原理”的现实就在那里,“二”永远只能是一小部分,大部分的人都会是那个“八”,若之奈何?

这个时候宗教可能是最后的归宿了,近年来宗教力量的兴起应该也与此有关吧,马克思曾经说过:“宗教是人民鸦片”,当然我对宗教没有任何形式的偏见,我相信任何宗教本质上都教人向善的。

以前看过一本书,书里写到,人的认识一个事物时有三个等级,一、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二、我知道自己不知道,三、我知道自己知道。其实有时候想想,不知道自己不知道,也是挺好的,人生苦短,匆匆几十载,想那么多干甚!

但是我知道我不想这样,我也不能这样!

其实我十分庆幸自己的出身,虽不富裕,但在父母的庇护下,但从小衣食无缺,不必经历父辈那种挨饿受冻的日子,在父母的教育下,有机会求学读书。对于这些我万分的庆幸感激,因为我知道在中国还有许多的孩子吃不饱、穿不暖、没学上、没书读,有许多的人有上进的心,但环境所限,一叶障目。

我出生在东南沿海某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,那里有许多工厂,不需外出打工,可以就地消化劳动力。

近年来,随着经济的发展,许多外地人到我们那里的工厂里打工,许多本地人已经不愿意再在工厂中从事那些辛苦的工作,纷纷做起生意,从事其他比较轻松来钱快的职业去了,许多人也在城里置办了家业,于是农村空置的老屋便租给了那些打工的人,这是不是就有点像上文中那个到中国打黑工的越南小伙,当然不能说他们是打黑工,但背后的道理,我想却是一样的。

读到这里,我想我们已经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:在产业转型升级、人口红利消失、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环境下,教育是多么重要,不受教育,没有专业技能,最终是要被时代所抛弃的,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,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。

最后我想说,像杨忠友这样,用自己的双手,用自己的劳动与汗水养活一家三代人,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劳动者,他们勤劳、老实本分、乐观向上,他们永远是值得我们尊重的。

 

 

 


VPS小白 ,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,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未富先老,被抛弃的第一代农民工—观记录片《中国移民奇迹终结》
喜欢 (1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